生態型移動公廁。這種生態公廁在使用時,只需要一次性注入七十公斤至八十公斤的水,然后可以長期使用。采用固液分離技術,進行無害化處理,不會產生臭味,節水,衛生。 公廁房體采用鋼架水泥結構,可移動,保溫性能好,使用壽命長達二十年以上,適用于景點和大型公共場所。
生態公廁所用的技術主要有三種:泡沫沖洗、微生物分解和塑料袋打包。
最初出現在街頭的生態公廁,是可以流動的。原理也比較簡單,就是一種用塑料紙打包型的生態廁所——將排泄物用塑料紙打包,然后環保廁所送到專門的區域集中處理,適用于那些無排污設施的區域。但由于成本太高,打包的機器經常會壞掉,所以這種打包型的生態公廁很快就被淘汰了。
公廁建設選址難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公廁建設管理部門,尤其在城市經濟迅猛發展、城市人口與日俱增的今天,環衛基礎設施的建設已經遠遠被甩在后面,由此產生的矛盾也日趨明顯。分析其原因,公廁建設項目小,難以引起重視,建設規劃落后于城市整體規劃。
前期規劃落后于城市建設發展速度,造成公廁選址難
選址難體現在老城區新建公廁。老城區大部分街道較窄,路邊沒有預留公共用地,選址只能考慮原有的公共綠地內,或者改建改造原有的不對外開放的單位廁所。
選址難還對于商業密集的老商業區。寸土寸金的地方商家往往只考慮經濟效益,規劃也沒有強制措施,造成公廁拆的多建得少。新建公廁時往往無縫插針,只能考慮在合適的位置設置水沖式移動公廁代替。
選址難在老百姓的心里。新建的公廁無論設施多么先進、造型多么美觀,畢竟還是一座公廁,對于建在自家門口的居民而言,總是難以接受,改建翻建的公廁亦是如此。
這說明了我們的公廁建設水平長期處于一個很低的狀態,臟亂臭的印象已經深深的刻在老百姓的心里。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公廁建設和管理水平要上檔次,建設出讓老百姓安心的樣板公廁,消除老百姓的心理障礙;另一方面要求公廁規劃選址要合理,要與住宅建設規劃結合起來,同時規劃同時建設。